落户苏锡通园区之后,历经四年高质量发展,近日,瑞士SFS集团·联钢精密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二期项目正式投产,致力于为国内电子、汽车以及医疗行业相关关键精密零部件打造一流研发制造技术平台。
近年来,苏锡通园区有14家企业的二期乃至三期项目相继落地开花结果,总投资超过95亿元,“二期效应”在园区逐渐起势。吸引企业不断增资扩产,苏锡通园区魅力何在?
主导产业集群发展
作为国内半导体功率器件的十强企业,捷捷半导体落户苏锡通园区以来,发展驶入“快车道”,目前已在园区上马了三个项目。最新总投资25亿元的高端功率半导体器件项目,一期基础设施及配套等建设已完成,二期部分设备正在逐步投入。“该项目将进一步满足下游市场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提升公司市场竞争力。”公司副总经理钱清友说道。
电子信息产业是苏锡通园区布局的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通富微电、捷捷半导体以及海光芯创等一批电子信息企业落户,产业聚链成群,成为园区竞争新优势,超七成企业完成二期投产。
产业集聚的生态持续坚定企业投资扩产的信心。音户集团是日本专业生产汽车差速器和变速箱组件及其零部件的制造厂商,目前已在园区投资了两个超亿美元项目。“集团看中的是园区蓬勃发展的产业链优势。”总经理前西博昭说。联钢精密、音户及东方泵业等制造企业聚集,在苏锡通园区形成一批产值过十亿企业的智能装备产业集聚板块。
“产业集聚有助于构建区内企业供需互助、配套成链的产业合作机制,引进具有造血强链功能的上下游重点项目。”苏锡通园区经济发展和科技局局长刘晓透露,产业聚集不仅催生“二期效应”,甚至还有意想不到的“连锁效应”。捷捷半导体的优质发展让战略合作伙伴——史巴克电子(深圳)有限公司对园区心生好感,去年,该公司在园区投资3000万元建设生产基地。
截至目前,苏锡通园区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生命健康以及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七成。当前,园区还“抢跑”新能源赛道,统筹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园,全面起势谋求新突破。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企业不断布局,也是苏锡通园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有力佐证。
2017年,联钢精密科技负责人带着项目,一路从苏南、安徽辗转到南通,经过多轮洽谈和实地考察,最后定在苏锡通园区投资精密紧固件、精密工程件和注塑件的生产基地。2019年一期项目正式投产,去年实现销售18亿元,总公司决定增资5000万美元,扩建二期项目。
“小到解决供电供水、出行等难题,大到疫情期间保障1000多名留宿职工的基本生活……园区始终争取最优资源配置和最强政策支持,想方设法助企纾困,彼此之间的信任让企业接二连三投资加码。”联钢精密科技总经理唐红祥说,在园区优质的营商环境滋养下,南通工厂已经能够“一站式”实现集团所有的核心技术和相关的二次加工工艺,这也让集团对中国市场、对南通基地充满信心。
全流程的高效服务,让企业不断投下信任票。南通常测机电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从2017年11月一期项目投产,到今年11月二期项目即将投产,在整个过程中,苏锡通园区的职能部门始终尽力帮忙解决各类难题。”
推行企业登记全流程电子化、全环节“分钟制”,企业0.5个工作日开办成常态。开展市场主体大走访,累计走访企业300余次,及时纾困解难,有效提振企业发展信心……苏锡通园区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工程”,持续擦亮“万事好通·舒心办”服务品牌。“今年园区还推行柔性执法,构建‘一次查、一起查’联动机制,9家企业纳入首批‘白名单’管理系统,执法监管精准化水平持续提升。”园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张峰介绍。
创新要素加速聚合
2022年,懋略科技落户苏锡通园区,这是一家专注于制造“低成本、高可靠性、长寿命”专业储能级锂离子电池,面向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储能市场的高科技企业。目前项目一期工程即将投产,二期项目已经拿地在建,一期二期满产后年产值将达80亿元。
企业看中的正是园区的跨江融合优势。近年来,苏锡通园区借跨江合作这一先天优势抢占先机,聚焦主导产业,招引培育了一批产值过十亿的跨江融合项目,来自上海苏南的企业占在建、签约项目数近七成。“即使在本土企业中,捷捷半导体、神马电力等多家重点企业在苏南、上海均有研发或制造基地,跨江融合、产业协同态势强劲。”刘晓说道。
江苏神马电力二期工地现场,塔吊林立,套管车间建设正在进行收尾工作。在园区发展数年,神马电力围绕电网外绝缘100多年来存在的核心难题,应用新材料、新工艺研发出了填补国际空白的新型外绝缘电网整体解决方案。“随着人才学会成立、科技领军人才‘双招双引’实施意见出台等实干举措落地见效,园区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创新活力加速释放。”公司副总经理刘超坦言。
今年,园区还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合作中心,举办首届人才日系列主题活动,承办南通江海英才创新创业大赛(大湾区专场),2个人才项目喜获市江海英才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3个科创项目晋级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赛。“创新之路不易,我们将同企业一道,做强科创平台、做大研发投入、做优技术改造,着力打造科创新高地。”刘晓表示。
据了解,经过10多年的跨江合作发展实践,园区在开放创新、营商环境、市域联动、产业转型等方面不断推出创新举措,累计形成创新成果案例40余项。下一步,园区将继续秉承跨江跨国优势,创新载体平台建设,推动产才融合,推动创新创业“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