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高”向“新” 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2023-09-14 09:47  来源:南通日报  作者:记者,王玮丽,沈雪梅  
1

近日,省科技厅通报全省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排名,南通市3家省级以上高新区排名实现进位。

产业发展攀“高”向“新”,是高新区作为“科技创新先导区”的鲜明特性。在共同的战略定位下,各园区如何因地制宜、因园施策,在错位发展中齐头并进,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将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记者走进相关园区探访。

抢先布局风口 加快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

8月29日走进中辰昊智能装备(江苏)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数排高效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片全自动丝网印刷线正在装配调试中。作为一家高技术企业,中辰昊布局光伏智能装备制造领域,开发出拥有独特性能的工艺装备,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形成了从材料研究、工艺开发到销售推广、终端应用的一体化业务体系,赢得上下游优质合作伙伴的支持和认可。公司今年2月从24000平方米厂房启动以来,已扩产到48000平方米。

当前,新能源光伏正处于技术迭代升级阶段,异质结技术受到业内高度关注,从设备、材料到电池片等多个环节,都成为国内厂商的投资热点,也是相关地区科技招商的重点。“今年以来园区已经举办了好几场异质结产业发展专题培训。”南通高新区科技和人才局副局长吴小昊说。

抓住产业的风口,才有腾飞的机会。2020年起,南通高新区抢抓布局光伏新技术中的异质结细分赛道,通过招引导入中辰昊智能装备、启威星装备、玖方新材料科技等一批在业内有较高增长前景的领军型企业,目前已集聚关联企业10余家。“已落地的项目集中在异质结光伏技术领域前端,未来我们还要补齐产业链上下游,招引异质结光伏电池和组件的项目。”南通高新区招商局局长蒋林华介绍。

异质结光伏产业,是南通高新区在高质量推进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中落下的又一颗“先手棋”。近年来,园区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以汽车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为特色的“一主一新一智”产业格局,2022年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园区工业总产值比例达75.7%。园区获批“国家火炬南通高新区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电子元器件创新型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全省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

除了加大头部企业招引,南通高新区正在重点细化集成电路装备和零部件产业园、光伏异质结和储能产业园等专项规划,还将制定出台促进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此外,园区还将在集成电路装备和零部件产业园内建设以泛半导体装备关联产业为主要方向的“园中园”,打造一批与产业发展相契合的高能级创新平台,助力产业集群发展。

建强平台载体 “家门口”开展产学研合作

“今年我们与海安市政府续签了第三期共建协议,海安拟向研究院投入2000万元的资金支持。”走进海安高新区科创园内的海安南京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该院院长唐少春带领记者参观一楼,这里已建成全省首个具备磁性材料CMA认证资质的材料综合检测中心。“资金一部分将用于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另一部分则用于成熟自研项目的产业化落地。”

依托南京大学的科研资源,海安南京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聚焦功能新材料产业共性技术开发与应用,致力打造集应用技术研究、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创新型平台。研究院的“柔性智能电热薄膜材料产业化及应用”等自研项目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光伏、油气储运、建筑等多个领域,已成功应用的成果先后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

“研究院设立在海安,我们的研发工作当然也紧跟当地新材料产业基础和发展需求。”唐少春介绍,该院联合海安浩驰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创新研发出一款新型智能变色零能耗降温自清洁柔性薄膜,成功打破国外在该领域的技术封锁。今年6月,该院还与本地企业江苏辛巴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共建新能源技术联合研发中心,加速产业化进程。目前,该院已与30余家创新型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建成院企联合研发中心12个,其中三分之二为南通企业。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打通产学研合作最后一公里。海安南京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的入驻,带来大院大所的集聚效应,太原科大、中纺院、北京大学上海微电子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先后在海安高新区设立研究院,成为高新区“家门口”的产学研合作平台。高水平的平台,也为高层次人才集聚、科创型企业落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输入源源不断的活水。以海安高新区科创园为例,园区已累计孵化企业168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8家。

“聚焦建强创新平台载体,我们将联合科创园支持四大研究院发展再提速,到‘十四五’末力争新增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工业设计中心各1家。”海安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鲁斌介绍,园区还将立足创新主体,提升龙头企业、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水平,努力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企业研发平台。

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 城中园释放“黄金效益”

目前,位于市北高新区的科凯(南通)生命科学有限公司,三栋厂房在建中,预计今年年底主体封顶。公司研发副总裁耿肖肖告诉记者,企业研发工作也在全速进行中,主力产品人造心脏二尖瓣膜已经进入临床,待项目建成、产品量产后,预计年产瓣膜修复系统6000套,实现年应税销售4亿元。公司成立仅4年,已是国内心脏瓣膜介入器械领域的领航者,先后获多轮投资,市场估值逾20亿元。

强产出背后是强支持。市北高新区针对集成电路产业、生命健康产业制订一系列扶持办法,精准扶持,跟踪服务。“项目签约后,在立项审批、用地许可、规划许可等一系列审批环节上,园区管委会主动介入,全程‘陪跑’。”耿肖肖说,此举极大地优化、简化、整合了审批流程和审批环节,为企业节约了时间、设计和人力成本。

科凯(南通)生命是市北高新区强调“亩均论英雄”、致力打造“都市型高新区”的生动缩影。市北高新区位于主城区核心区,面积仅60平方公里的城中园,与其他高新园区相比可以说是“袖珍款”。如何让珍稀土地资源释放“黄金效益”?市北高新区给出的答案是,聚焦“芯片+药片”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招新培优,打造产业集聚高地。

南通至晟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是2016年底在市北高新区成立的一家高科技企业,专注于化合物半导体领域的集成电路设计,目前已在5G基站、物联网、射频前端芯片领域形成一站式、全系列的供应能力,打破了国际巨头在基站射频前端芯片领域的垄断,成功实现国产替代。高新技术创造高成长速度,公司连续三年业务规模保持倍增,产品累计出货量超1亿颗。“公司发展已进入加速期,在化合物半导体领域不断拓展高质量的产品业务和构筑更深的业务壁垒。预计2023年营收将超过2.5亿元,未来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超80%。”至晟微电子副总裁张强介绍。

如今,以科凯、至晟微电子等为代表,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的高成长性企业在市北高新区加速集聚。园区拥有高企118家,其中,云院61栋小洋楼云集数十家高新企业,去年亩均税收过百万;占地约5平方公里的市北科技城内,涌现40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实现利税超31亿元。园区率先实现主城区独角兽企业零的突破,拥有江苏省独角兽企业1家、潜在独角兽企业3家。

标签:
责编:龚淑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