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行致远 合创未来
  来源:徐州日报  作者:记者 胡劲松 李悦悦 王春莹  
1
听新闻

3月23日至24日,第五届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将在山东省临沂市召开,来自国家发改委、苏鲁豫皖四省发改委,以及淮海经济区4省10市的有关领导将齐聚临沂,共商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大计,推动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2023年江苏省两会期间,省人大代表、市委书记宋乐伟接受新华网、光明网、凤凰网专访时指出,徐州立足带动淮海经济区洼地崛起,持续加强务实合作推动互利共赢、协同发展,区域“1小时交通圈”加速构建,产业协作协同、生态联防联控、社会事业共建共享机制不断完善,政务服务实现“跨省通办”,住房公积金实现互贷互认,优势互补、活力迸发的协同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2月13日,徐州市党政代表团赴安徽省淮北市、宿州市考察,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部署,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共叙深情厚谊、共商交流合作,携手推进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

共建“一张网”

2018年12月,第一届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在江苏省徐州市召开,淮海经济区10市共同签署《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对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进行了顶层设计。

2019年,第二届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在安徽省淮北市举行,10市签订《2020年淮海经济区“十四五”规划对接暨产业协同发展合作协议》《淮海经济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环保联动合作协议》《淮海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合作协议》。

2020年,第三届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在山东省菏泽市举行,10市共同签署了《2021年淮海经济区交通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淮海经济区成员城市共建共享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合作框架协议》《淮海经济区试点职业院校跨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培养协议》《微山湖地区县域协同发展框架协议》。淮海经济区投资基金正式启动。

2021年,第四届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在山东省济宁市举行,集中签署《淮海经济区应急救援区域协同合作协议》《淮海经济区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淮海经济区科技创新共同体框架协议》《淮海经济区内河航运和物流产业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淮海经济区水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共治共享协议》《淮海经济区知识产权司法协同保护工作框架协议》。

在今年的第五届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上,苏鲁豫皖4省10市将集中签署《淮海经济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共建协议》《淮海经济区深入文旅协同发展合作协议》《全面深入淮海经济区住房公积金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等一系列文件。

一场场会议、一个个合作协议,将发展的“触角”延伸到产业发展、交通一体化、生态保护、科技创新、教育文旅、住房公积金合作等各个领域,以要素资源的加速“共享”,织就区域发展“一张网”,推进淮海经济区协调发展向更深层次拓展、实现跨越式发展。

共享“一张图”

清晨,满载着员工的大巴车从徐州高新区江苏广识电气有限公司总部出发,仅20分钟,便抵达了位于安徽宿州市埇桥区的宿徐现代产业园。

路,压缩了空间距离,联通了两地。这,是一张“交通协同图”——

2019年10月,双向8车道、全长约48.7公里的符离大道正式通车,徐州宿州形成了“国道+城际快速路”双通道交通系统。

不仅徐宿之间:鲁南高铁全线贯通;枣菏高速、德上高速菏泽段等建成通车;新万福河航道一期工程顺利通航;济宁新机场、商丘机场、观音机场T1航站楼改扩建等加快推进;淮北开通到连云港港等海铁联运班列,商丘市中欧班列开行;徐枣、徐萧等多条城际县际公交路线陆续开通……“散落”的城市被公路、水运、铁路、航空、轨道交通串联起来,开辟了融合发展新“赛道”。

互联互通的交通网加速实现了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繁荣景象。这,是一张“产业协同图”——

淮海经济区投资基金带动作用不断释放,项目已覆盖区域近一半城市;徐州与淮北、济宁等市土地二级市场对接,打造淮海区域统一的大市场;宿徐现代产业园先后承接长三角产业及淮海经济区转移企业100多家;淮北市组建段园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招商引资组,目前已有十余个区域项目落地……各市不断深化各领域对接合作,纵横拓展产业合作。

如何携手蹚出一条“新路”?不断大胆探索,科技创新是要义。

2022年,区域科技创新共同体加速构建,成功举办淮海经济区高校技术成果对接暨高校技术转移联盟工作研讨会;组织开展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科技专家资源库专家数量扩大到1200多名,一个更有活力的淮海经济区阔步走来。

协同发展,更是绿色发展。这,是一张“生态协同图”——

徐州、宿迁制定《骆马湖水环境保护条例》;区域十市发出《关于做好秸秆禁烧联防联控的倡议》;临沂、宿州、徐州、枣庄等市分别签订《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框架协议》……

淮海经济区各市携手做好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工作,共同绘就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共结“一条心”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群众日子更加美好。打造更加宜居宜业的“圈内”生活,是淮海经济区协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布局有序,落子有声。区域十市积极推动《淮海经济区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落地落实:联合建立一体化发展工作机制,联审联办平台上线运行,设置“跨省通办”专窗62个,在落实国家、省“跨省通办”清单基础上,拓展住房保障、不动产登记、医疗保健等领域78项政务服务事项“同城共享”。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公积金贷款跨省通办、子女入学降低门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成立淮海经济区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联盟,举办淮海经济区健康养老职业技能大赛、“淮海职教杯”创业大赛……越来越多的“民生红包”给区域内群众带来巨大红利,消解了城市间的无形“壁垒”,为“幸福圈”升温。

数据是检验民生服务共建共享成效的有力印证:

仅从徐州来看,徐州拥有三级甲等医院12家,卫生资源总量居淮海经济区首位,医院门诊人数40%来自省外;商贸辐射半径超150公里,中心商圈外地居民消费占比超30%;今年以来,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山东省枣庄市、济宁市居民成为周边城市来徐购房的“主力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下好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一盘棋”的布局不仅于此。

起草《2022年度淮海经济区应急救援区域协同合作工作方案》、成立徐州知识产权法庭、发布《淮海经济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联合签订“司法行政合作共建”“优化营商环境法治保障工作方案”等协议、开展淮海经济区2022市场监管民生领域查办“铁拳”行动……应急救援、法律服务、市场监管等领域的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增强了十市向心力,加快打造协同发展新格局的战略支点。

春风又至,新程再启。37年前在淮海大地上播下的协同发展的种子正生根拔节。

众行致远,合创未来。携手同行的“兄弟团”在新的逐梦航程中正踏浪迎潮,共赴一个美好春天!

标签:
责编:龚淑贤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