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想都不敢想,和那些来自国防军工、电子科技、石油勘探的‘大国工匠’相比,我还有很大的距离,只是个普通人。”普通,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这位江苏唯一荣获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徐工重型数控车工孟维多次强调,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
从徐工技师学院普通车床加工专业的一名学生,到如今手握多个奖项,公司数控加工人才梯队培养建设的研发创新带头人孟工,他始终带着一股劲,“我没有什么天赋,只是肯努力、肯专注、肯下功夫罢了。”坐在那里的孟维,眼里满是坚定。
刻·模 “不能再当最后一名了。”
“说起来也很丢人,当时学校第一次实操考试,我是唯一一个不及格的男生。”
孟维生长在徐州铜山农村,1998年中考时,本可破格招录免费就读高中,但家人认为还是学个手艺更好,随后孟维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了徐工技师学院,学习普通车床加工专业,带着学生的那股“傲气”,孟维在理论文化上苦下功夫,却完全忽略了实操的重要性,最终在第一次实操考试上以男生最后一名的结果惨淡收尾。
“那个时候才知道,光学理论是没用的,得上手做。”带着不懂就一直问,不会做就一直练的韧性,在经过两年半的刻苦学习之后,20岁的孟维以优异的成绩从技校毕业进入徐工集团,成为了一名普车床操作工。
刚参加工作时,原本在学校学习的普车加工基础知识用到生产一线又远远不够了,这让刚刚有点自信的孟维再次郁闷起来,在此时,孟维的师傅又让他给其他师傅们打下手,在跑来跑去的过程中,孟维发现,整个加工环节是密不可分的,不能有一步错,要步步精准,条条清晰。认识到了这一点的重要性,再加上老师傅们的教授和鼓励,彻底激起了孟维的斗志,“不会我就去学,学不会就努力学,反正绝对不能再当最后一名了!”就这样,孟维走上了从车工“差生”到车工“尖子生”的蜕变之路。
精·雕 “我也想要技师资格证。”
第二年,企业首次引进数控设备,年轻、努力、又喜欢捣鼓计算机的孟维被调整到数控岗位,成为厂里首批数控车工。 面对陌生的数控机床操作界面,孟维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尤其是在使用数控车床加工新材料、新技术领域更加无从下手。“因为当时公司没有任何数控的基础,没有人懂,也没有人教,全靠自己看说明书摸索。有时候参数调不好,自己也是又急又气又没办法。”就这样,爱捣鼓的计算机“小白”磕磕绊绊地走上了数控加工技术学习之路。
转折来的很快,2005年,孟维师弟代表公司出战首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在数控车工组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获得了技师资格证,压了孟维这个师兄“一头”。“当时就一个想法,别人能有,我也能有,不能输。”孟维暗下决心,要把数控加工技术学会、学深、学透、学精,在数控加工岗位上干出一番天地。别人干8小时,孟维就干12小时,一有空闲就查阅资料,一有问题就钻研到底。一路走来,孟维硬生生把自己磨成了公司数控机床加工和维修的“土专家”。谁的床子不转了,刀具对不上了,第一个想到找孟维来解决。
第二年,已经在数控加工领域颇有资历的孟维参加了第二届全国数控大赛江苏赛区徐州市成人组(高职组)选拔赛,并取得了市第六名,如愿取得了数控的技师资格证。“证书就是认可,让我更有信心,也更有决心了。”也正是这场比赛,让孟维走出了徐州、走出了江苏,看到了数控的更多可能性。
细·琢 “努力为推进工业现代化作贡献。”
在参加第二届全国数控大赛国赛的时候,孟维结识了当时的全国冠军也就是2019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中国电科第十四研究所数控车高级技师胡胜,“大哥(胡胜)他们会的、懂的实在太多了,我到处去问,努力去学,还是赶不上。”虽然国赛没有拿到好成绩,但是对于孟维来说,学了那么多新知识,认识了顶尖的老师,已经够本了。“回来后我就不停地消化知识点,并且将学到的东西投入实践,投入生产。”
参加完比赛后,孟维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深刻认识到了与外界交流和向外学习的重要性。自此,孟维在学习专业书籍之余,主动要求加强交流,不断参加比赛、研讨会。从省级到国家级,孟维的奖越来越多,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好青年百人榜、江苏工匠、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工……伴随着荣誉,他从一个普通的技术工人走上研发创新之路。
二十年间,孟维立足岗位,创新创效,先后创新了177项操作方法、解决了121项生产难题、设计了32种非标刀具,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起重机转向节数控车削加工》等论文5篇,发明《起重机单缸插销油缸缸头快速拼点装置》等专利2项,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500余万元。“现在的梦想反而回归小时候了,就是努力为推进工业现代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随着自身技能的不断提升,孟维还主动承担起了公司数控加工人才梯队培养建设的工作,将公司内有绝技、绝招、绝活的一线骨干精英汇合在一起,成立了孟维技能大师工作室,毫无保留地将加工方法、诀窍等技能传授给同事。“现阶段的小目标就是想带动更多的人,让更多青年员工成长、成才。”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龚淑贤